外国语学院教师“泛舟书海,你我同行”读书分享会(第七季)第二期于2025年4月9日晚8点在云端开播。英语语言文学系郭伟教授担任本期读书分享会嘉宾,研究生会主席团张硕担任主持人。

郭伟老师此次读书分享会的主题为:作为技术的魔法,作为科幻的奇幻。在本期读书分享会的开始,郭老师以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导入主题—技术和魔法究竟有何关系?并随后表示本次读书分享将会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分别为:深读一篇文章,介绍一本书籍以及辨析一个问题。

首先,《“刻银术”与科幻的语言魔法》的介绍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该文章于2024年5月27日刊发于《文艺报》上,郭伟老师将其相关网站分享给大家并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去积极查阅。

其次,是关于一部极为典型的作品《哈利·波特》的介绍,并列出了这部作品的三个特征:奇幻、学院和成长。这部科幻作品是关于一群学生在一个魔法学院的奇幻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弦。在本环节,郭伟老师多次极力推荐大家在空余时间去阅读领略这一系列作品的科幻色彩和奇妙意蕴。

继而通过《哈利·波特》引出了具有相似元素的小说—《巴别塔》以及该部作品的简体汉译本和繁体汉译本。该部作品是关于一帮青少年的磨练,挣扎与成长等具有科幻色彩的过程,与《哈利·波特》一系列作品同样地别出心裁,两部作品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巴别塔》的简体汉译本:

《巴别塔》的繁体汉译本:

接下来是关于《巴别塔》这部作品获奖记录的介绍,其包含了所获得的奇幻类奖项和科幻类奖项。为了让大家更为深刻地了解该部作品,郭伟老师着重强调了第十九届世界奇幻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和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翻译作品金奖,以此来引入对于“奇幻”和“翻译”的独特见解和深入探讨。

最后,以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结尾—奇幻何以科幻?《巴别塔》究竟是奇幻的还是科幻的?两者有何区别?鉴于此,郭伟老师带领着大家去深入辨析并解答这几个相关问题。

奇幻和科幻的区别其实就是魔法和技术的区别。为了更好的解释这个观点,郭伟老师向大家呈现了《巴别塔》的核心设定—“刻银术”,随后向大家诵读了这部作品中的一段话以便于大家更加容易地理解“刻银术”的含义:在银条的一面刻下一种语言的某个词或句子,在另一面刻下另一种语言中与之对应的词或句子。
“正因为翻译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所以这部小说里面的设定就是那些必要的变形,那些在翻译过程中会丢失或者扭曲的含义,它们会被白银条这种非常神奇的物质捕捉并展现出来。那么,这个时候白银就会释放出魔力,即两种语言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之间的微妙差异。”

这个独具匠心的设定出自作家瓦尔特·本雅明,他提出了《巴别塔》中设定的神秘的纯语言领域。在该部作品中,本雅明认为不同语言之间可实现对弈,例如,德语中的“面包”BROT,和法语中“面包”PAIN,这两个词在具体的各自语言的使用中存在着微妙差别。
如何更好的理解“刻银术”?大家不妨设想,将BROT和PAIN作为一对刻在银条两侧的词,此时,银条就会产生魔力,释放出这两个词的差别,也许银条就会释放出庄严肃穆的氛围,这层内涵恰恰是德语的“面包”和法语的“面包”这两个词的差值。反之,银条也可能会释放出一种日常的烟火气息。总之,在翻译中,银条会把两个语言中对应的两种表达方式的差异捕捉并释放出来。

《巴别塔》的“刻银术”是一个核心且奇幻的设定,但它似乎与科幻毫无关联。那么我们该如何以科幻的方式来看待这部作品中的魔法?如何将这层魔法看成技术?为了更好地剖析解答这两个问题,郭伟老师引用了英国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Arthur Clarke说过的一句话:“任何充分发展的技术都与魔法没有差别。”
但是Clarke的这句话无法很好地解释这两个问题,于是,郭伟老师列举出了另一部科幻作品《差分机》,概略介绍了其主要故事情节,“差分机”实际就相当于如今的电子计算机,但其是纯机械的,不是由电力来驱动,而是由蒸汽动力驱动。


“刻银术”和“差分机”在各自的领域中存在两个相似点:第一点是它们都是作为无孔不入的“技术手段”,运行于世界的各个层面和各个角落。第二点是《巴别塔》中对“刻银术”进行了阐释,以及对其实践的细致描述,不厌其烦,津津乐道。基于这两个相似点,郭老师得出结论:《巴别塔》可以看作为科幻式奇幻小说,其具有着科幻的色彩和风格。



最后,以《巴别塔》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巴别塔》与《差分机》无论在世界观的设定和推演,还是行文的架构和风格,乃至蒸汽朋克的美学趣味方面都可谓异曲同工。然而,二者在故事的立意上却迥异其趣,作为一部华裔作家的作品,《巴别塔》果断直面帝国、侵略、族裔、身份等重大历史和文化的议题。”在本次读书分享会的末尾,郭伟老师再次鼓舞大家深读《巴别塔》这部科幻作品,动情地品味其中的浓烈情感,理性地思考其中的科幻色彩。
(撰稿:张梦丽 初审:孙慧敏 复审:徐泽 终审:刘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