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教师“泛舟书海,你我同行”读书分享会(第六季)第二期于2024年10月9日晚8点在云端开播。公共外语王哲老师担任本期读书分享会嘉宾,研究生会主席团卢东林担任主持人。
王老师此次读书分享会的题目为《天府文化之源——都江堰》,主要讲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王老师主要介绍了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以及其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也对都江堰的现代价值进行了探讨,强调了其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
王老师在一开始主要讲解了《天府文化之源——都江堰》的基本信息。它在2019年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属于地域文化类的图书。它的核心观点是给我们介绍都江堰的起源,原理以及意义。
首先,王老师讲述了都江堰的起源。公元前316年,秦国攻灭巴蜀后,将四川盆地打造成超级粮仓,但岷江作为四川盆地最重要的河流,经常在汛期决口,造成成都平原洪灾。为解决这一问题,李冰父子在岷江一分为二,内江指引成都平原,外江排涝泄洪。他们还利用热胀冷缩的办法,开凿出宝瓶口。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秦国的超级粮仓,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王老师为我们讲解了都江堰的原理。为了更生动地阐述其治水机理,王老师精心为同学们展示了一条揭示都江堰原理的视频介绍。
我们可以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李冰父子在古代没有火药的情况下,利用热胀冷缩的办法,开凿出一条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即宝瓶口。通过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在河流中心建了一条分水岭。


都江堰将闽江一分为二,内江指引成都平原外江排涝泄洪。外江是闽江的原始走向,不用调整。春夏季岷江进入丰水期,有40%的水量进入内江浇灌成都平原,剩余60%从外江流走;秋冬季闽江进入枯水期,有60%的水量进入内江浇灌成都平原,剩余40%从外江流走水量的自动调节,保证了成都平原的水量稳定。
为防止水中泥沙堵塞保平口,李冰父子修建了飞沙堰和离堆。宝瓶口比内江狭窄,内江水流至此处时,河道突然变窄,加上离堆对水流的阻拦会将回流水中的沙石甩飞,剩余的少量砂石沉淀在飞沙堰对面的凤栖窝,每年由河工掏出。这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级自动分流。
最后,王老师强调了都江堰的历史意义。都江堰不仅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坚实基础,直到今天,都江堰依旧反映出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中国哲学思想。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制高度协和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生态工程。
历经2000余年,依旧生生不息。都江堰的背后,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千家万户华夏文明。都江堰不只是超级工程!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共存共荣。大自然赋予我们清新的空气、甘甜的水源、肥沃的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必须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创美好未来。
(撰稿/初审:贺雅琪 复审:孙慧敏 终审:李丹)